查看原文
其他

何兹全《三国史》再版(附序言)

编委会 中古史研究 2021-02-2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8

页数:292

定价:50.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名: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历史学专业课系列

ISBN:9787303190935

作者简介:

何兹全(1911—2011),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兵制史、史学理论研究,是我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著有《魏晋南北朝史略》《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等。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编著,叙述宏富,史料丰厚,视角独特,评析深刻,广泛撷取相关研究成果,对折冲樽俎、纷争不已的三国时代进行了全面的叙述。本书叙述流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大中专学生和历史学爱好者阅读。《三国史》一书,内容包括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曹、袁争胜,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取关中,刘备取益州,曹、刘争汉中,孙、曹争淮南,孙、刘争荆州,三国鼎立,魏国社会和政治,吴国社会和政治,诸葛亮治蜀和南征北战,建安文学,司马懿夺权,曹氏、司马氏的血腥斗争,玄学的兴起,蜀汉的灭亡,孙吴的灭亡等,展示了魏、蜀、吴三国纵横捭阖、逐鹿争雄的历史进程。
目次 

序言

一、黄巾起义
1.时代背景
2.太平道
3.起义和失败

二、董卓之乱
1.最后一次宦官外戚斗争
2.董卓和东方兵起
3.董卓被杀,关中残破

三、曹、袁争胜
1.曹操、袁绍出身
2.挟天子而令诸侯
3.曹操屯田许下
4.袁绍坐失良机

四、官渡之战
1.时人对胜败的预估
2.官渡之战的序幕
3.官渡主力决战
4.曹操扫平河北

五、赤壁之战——三分形势初现
1.战前形势
2.孙刘联合
3.赤壁之战,瓜分荆州

六、曹操取关中

七、刘备取益州
1.刘璋仁弱
2.刘备入川
3.刘备夺取益州

八、曹、刘争汉中
1.张鲁的政教合一统治
2.曹操占有汉中
3.刘备夺取汉中

九、孙、曹争淮南

十、孙、刘争荆州
1.孙、刘必争之地
2.吕蒙施计袭取荆州
3.夷陵之战

十一、三国鼎立

十二、魏国社会和政治
1.自然经济
2.屯田、客、±家
3.豪族、依附民
4.宽与猛的政治

十三、吴国社会和政治
1.开发江南
2.世代领兵
3.豪族强宗
4.政治悲剧

十四、诸葛亮治蜀和南征北战
1.诸葛亮治蜀
2.征南中
3.北伐
4.蜀汉儒学

十五、建安文学
1.时代和传统
2.《为焦仲卿妻作》和蔡文姬《悲愤诗》
3.曹氏父子
4.建安七子

十六、司马懿夺权
1.起家、托孤
2.政变、夺权
3.司马氏夺权的社会基础

十七、曹氏、司马氏的血腥斗争
1.杀李丰、夏侯玄,废齐王芳
2.毋丘俭起兵淮南
3.诸葛诞起兵淮南
4.杀魏帝高贵乡公

十八、玄学的兴起
1.由儒到玄
2.何晏和王弼
3.嵇康和阮籍

十九、蜀汉的灭亡
1.蜀汉后期
2.钟会、邓艾灭蜀

二十、孙吴的灭亡
1.孙皓的残暴
2.晋灭吴,三国一统

后论
附录
汉末三国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附记

序言 
这本《三国史》是教育部约定的一本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当时写了一大部分,没有写完,因为赶别的工作,就放下了。这两年又拾起来写,断断续续,现在才算写完了。时过境迁,这几年文科教材似乎不怎么提了。但不管如何,这本书,是我作为教材写的,而且是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写的。
虽然拖拖拉拉写了十来年,但我确实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如何写好一本高校的教材,也确实并不容易。
作为历史教材,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基本历史事实;二是对这些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
叙述历史事实,就不容易。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一个。但一经人心反映、人手叙述,只有一个的历史事实会变成多个。秦始皇,只是一个人,他的一生经历也只有一条线,但自古及今历史家手下写出来的秦始皇,却有千百个,大别之也可以分为好的、坏的两个。又如曹操,只有一个,而历史家手下的曹操便有多个。
既然如此,历史哪还有真实?还学个什么意思!不要急,也不要灰心,学习历史还是有意思的;学历史也是大有用处的。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理性的进步,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会一步步摆脱愚昧,逐步认识客观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当然,这里也要说清楚一点:绝对客观真实和绝对真理是永远也认识不了的。因为客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有相对真理。但相对真理会一步步接近绝对真理。人们能认识相对真理,一步步接近绝对真理,已经了不起。试想,人类今天的科学能认识多大一点客观宇宙真理?但这就已经不得了了,人已经能飞上天,飞越地球,飞上月球。何况还会不断进步,接近绝对真理!历史也是如此。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会一步步接近历史真实。今天的人类不是已经聪明多了么?智慧多了么?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不是比古人已经高明多了么?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会逐步接近“透”的。
将来对秦始皇的认识,对曹操的认识,都会逐步接近于“一”的。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过马路,违犯了交通规则,被警察叫住训斥了一顿。这人悻悻不平,过了马路,回头望着警察愤愤地说:“你早晚逃不出我的手心!”警察好奇怪,心想这是个什么人?赶上去抓住他盘问。最后,他说他是火葬场的工人。这是一出滑稽剧。
我们历史家才真可以说,凭你是谁,也逃不出历史的批判,逃不出历史家的手心!丘吉尔也好,斯大林也好,最终都逃不了历史的论定。即使不能盖棺论定,终有论定之日。谁来论定,历史来论定,历史家来论定。
“上帝”赋给历史学、历史学家的使命有二:一是研究历史,总结历史认识和经验,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类自我的认识;二是把总结历史得来的经验和认识普及化,使它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使人类逐步脱离野蛮,走向文明。
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没有文化修养的人,是愚昧的人。
科学是重要的。没有科技,经济建设便是一句空话,社会进步也是一句空话。但要注意:建设的道路、路线是要政治家来制定的。没有鉴往知来、前知八百后知八百的本领,政治家就会领错路。领路人一出错,科技家十年二十年的惨淡经营便会毁于一旦。政治家前知八百后知八百的本领从哪里学来?学历史,学文学,学哲学,学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智慧,一句话,从文化修养、文化素质中来。其中历史知识,又是最重要的内容。
在经济建设高潮中,重科技是必然的、应该的。问题在于不要忽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忽视了,天才都跑到科技中去,文科都是些二流、三流的天赋,会出危险,也会出悲剧。
从这个意义上讲,写教材,写通俗读物,使人们都能从历史知识中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都是极重要的工作。
历史是大有学头的。
为《三国史》写序,却有感而发,信笔而书,写了这些。看看,觉得保留着也好。现在学历史吃不饱饭,学生都不学历史了。我倒觉得学历史,推广历史知识,传播历史经验,是极重要的工作。已经学历史的,饿着肚子也要坚持工作不动摇;没有学历史的,有聪明才智的人也要到历史学里来。历史是民族的命根子,是智慧的源泉,不要使历史学断了烟火。
回到《三国史》来。
写这本教材,我曾要学司马迁。顾炎武曾说过:“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旨者,惟太史公能之。”《日知录》卷二六“《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条。历史是事实,写历史就是要写事实。但作者总会有自己的感情和倾向性,而且人人都会有所蔽的。一指当前,不见泰山。作者对历史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论断。顾炎武认为自古以来的史家,能把论断融化到叙事中去写历史的只有司马迁能做到。我说,自古以来的中外历史记事和著作,没有不是在作者主观思想指导下(也可以说是在著者偏见指导下)写出来的,他的著作都有他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性,也都有所蔽。我的体会,顾炎武所说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精神实质,毋宁是在说别人写历史、写人物传记多是写行尸走肉的,而司马迁写的传记是写活人的。
我想学司马迁,把论断寓于叙事中去,但我做不到。后来我觉悟了,司马迁也不能完全寓论断于叙事中去。寓论断于叙事,并不排除于叙事之外另有论断,司马迁就常常用“太史公曰”来发议论。发发议论,大概是作史者所不可避免的。我写三国史,只要能抓住“三国史就是写三国史实”这条主线就好。把“寓论断于叙事”理解为把历史写成活人在活动,不要写成行尸走肉,没有灵魂。
我的论点(包括分析)也很多。除去引用别人的都有注明外,一般都是我的“一家之言”。读书少,别人的著作多有读不到的,而且一部分是七八年前写的,如有别人的见解而没有注明,就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吧。这本《三国史》是教材,不是专著。不过我学习三国史的心得、理解、认识,大多也注入这本书里了。
文字,我是力求生动易懂的,注意了文字的可读性、吸引力。注意使读者有兴趣读下去。但有一个矛盾,我引用古史记载的地方很多。我这样做,也有一个想法:如果高等院校历史系开“三国史”,也一定是高年级的选修课。这些年来,高等院校历史系教学中也有一个不够注意的问题,即不重视引导学生读古书。一个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怎能不读点古书?如果一个高等院校历史系毕业生,不管是以世界史为主还是以近现代史为主,连《史记》《资治通鉴》都没有摸过,实在是不能算及格的。而且,我认为古人写的历史也很生动的,反而比我翻译成的现代汉语更生动,更有可读性。不改写成现代汉语,既不减生动活泼和可读性,又读了古文,何乐而不为?
同样的理由,我在“建安文学”一章里选录了几首古诗和王粲、曹植等人的诗。这些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过去的学人多能上口背诵。作为一个大学生、特别是历史系的学生,应该有读读这些诗的修养,所以也就不惮其繁地选录来了。
既然是学习三国史,自然就首先需要介绍一下陈寿的《三国志》,因为今天我们所能知道的三国时期的史实,百分之八九十来自《三国志》。
陈寿,蜀汉人。蜀亡入晋,他写《三国志》,在当时就被认为是“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列传》。清朝史学家王鸣盛、朱彝尊称赞他记事翔实,不为曲笔。评价都是很高的。也有人认为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陈寿故意贬抑诸葛亮,是报私仇(寿父为马谡参军,谡诛,寿父坐被髡),这是对陈寿的诬蔑。诸葛亮是大政治家,但就不是大军事家,不怎么会打仗。陈寿的话,是公正的。
《三国志》的缺点在于太简略。南朝刘宋时裴松之奉宋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东晋以来,三国史史料的出现已渐渐多起来。裴松之广泛地加以搜集,他的三国志“注”,实际上是三国志“补”,他是《三国志》的大功臣。读《三国志》,不可不读裴注。
需要读的参考书,我这里再特别推荐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五十九至卷八十一。这是司马光撰述的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的一段历史,正和我现在这本《三国史》时间相同。《通鉴》写得好,是古今都交口称赞的。他当然要比我写的好得多,这是自觉不敢和先贤比的。但我也不愿妄自菲薄,我的论点、分析,要比他高明。因为他是11世纪的人,我是20世纪的人。要不然又何必要求读者买我的书、读我的书呢?岂不是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
当代人写的三国史和魏晋南北朝史中的三国部分,我不介绍了。读者可到图书馆去看、书店去买。在附录里我介绍了一些论文,有的是有启发性的,可供读者参考,有的是我所偏爱的,一般是内容扎实的。
还有一点要说明一句。文中引文所用的二十四史,我有时用的是百衲本或《三国志集解》本,与现用的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或有个别字的不同。请读者了解。
拉杂写了这些,是为序。
(感谢北师大出版社提供,转载注明出处)

杨小平《三国志研究史》出版

関尾史郎《三国志の考古学:出土資料からみた三国志と三国時代》出版

白帆《三国志集解》研究出版

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上中下)出版

(总14期)荐·读 |《叙述观点与历史建构:两晋史家的“三国”前期想像》自序

朱子彦 | 三国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瞻望

荐书 | 王文进《裴松之<三国志注>新论:三国史的解构与重建》(附后记)(总04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